覆盖六盘水各行各业营销解决方案
100余种行业定制专属功能一键应用、 近百名先进开发者, 共建服务生态
-
巨推公司是中国网络营销行业大会连续2年主办方,被中国电子商务协会评为百强品牌。
服务
PK
几人或十几人规模,从业时间短,用户规模小,玩概念营销, 交钱后续服务跟不上,企业发展不稳定。
-
营销策划团队,网络推广团队,文案团队,设计团队,活动团队,技术团队,专人专项,专人专攻。
技术
PK
无固定研发团队,购买市场淘汰技术,外包运维, 无法提供较新功能并持续升级,发展业务主要靠销售手段。
-
8*24小时在线客服,30分钟内应答机制,服务团队全年无休,一对一沟通,专属、专业、高效
售后
PK
规模有限,服务能力有限, 无人接听或持续占线,回复拖沓问题迟迟无法得到解决。
覆盖六盘水各行各业营销解决方案
100余种行业定制专属功能一键应用、 近百名先进开发者, 共建服务生态
自媒体号账号托管服务商最新排行榜寄语
“去徐达内化”的新媒体大数据(2014.11)夜幕降临,采访徐达内的地方,是浙大紫金港一处不知名的草地上。树影幢幢,偶有情侣游荡,我们聊的是“新媒体的中国现状”。刘剑:请描述下当前中国自媒体的整体状况。徐达内:总体来讲,中国“自媒体”在微信公众账号功能推出来之后,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。虽然,严格来说“自媒体”的定义有很多争议,如果回到原始意义上,可以说从博客时代就有了,然而恰恰是因为微信的高频应用,使得大家认识到“自媒体”的重要性,尤其对媒体人或者IT人而言,“自媒体”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创业或者为创业做准备的入口。八、九月份的数据显示,微信已有580万的公众号,而且每天都可能有一个数量级的增长,我相信可能现在已经超过600万了。然而,这里面有一个问题,就是因为微信的门槛很低,人们很容易就进入了,这就意味着很多人其实没有想好就去做了,因此微信公众号要保持正常更新比例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,我预估可能现在比例还有30%-40%的样子,到后来可能有20%就不错了,那也就是一百来万的样子,但这个情况也不错了。目前,从微信公众号活跃的程度上来看,只有百分之十几的账号的粉丝数达到一万以上。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“马太效应”,比如,存在拥有百万乃至上千万粉丝的大型公众号,但同时百分之八十几的公众号连一万个粉丝都不到。从微信公众号的“打开率”来看,可能目前平均下来连百分之十几都不到,意味着只有百分之十几的文章,一天,只有1000多个人看到,而且这还是有泡沫的。以“新媒体排行榜”统计的一万三千多个账号(粉丝平均数都达到了一万)为例,就微信文章阅读数来讲,幽默段子类、冷笑话之类的阅读数还是比较高的,反映出中国的微信阅读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准。另一个,在微信时代非常明显的就是分众,与微博“意见领袖功能”相比,微信的分众特别明显。简单来说,在微信上,你和我关注的完全不是一回事,你和我的朋友圈转的完全不是一回事,比如,在做微信文章排行的过程中,会发现某篇文章特别火,可是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却没有看到,渐渐地会发现这是很正常的事情,你朋友圈里的热门文章,别人也没看到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微信社交是熟人社交,熟人社交是我和你气味相投才会和你有朋友圈,也就是说,人们按照不同的年龄层、兴趣层、价值观等元素自主选择自己的圈子,这就是常说的“信息茧房”。自媒体信息茧房特别明显,因为自媒体不像传统媒体机构,它自身带有一定的个人化色彩,这就造成“信息茧房”抱团的感觉,分众化的市场也就特别明显。刘剑:按您刚才的描述,可以说,中国自媒体现状有两个特点,一是水准较低,一是分众明显。徐达内:对,但是这个“低水准”应该这样描述,它并不指整体。我们刚刚做完一个统计,我们把媒体定义为有合法出版资质的机构,其中像人民日报、新华社,甚至人民日报下面的部门,我们定义为传统媒体,而把像“吴晓波频道”等这种民营的、公司化运营的媒体定义为自媒体,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算了一下,平均阅读值为五千多,当然这个里面可能有高有低。这就可以看出,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整体水准是相近的,这是因为我们用了一个宽泛的自媒体定义,而实际上在自媒体领域,粉丝数、阅读数等情况天差地别,不像传统媒体相对而言差距没那么大。刘剑:您的统计是基于粉丝数?徐达内:不,基于阅读数。粉丝数是评估的,阅读数是公开的,更准确。刘剑:您觉得自媒体内在的发展逻辑是什么?是不是一定都是个性化的,有没有共性的东西存在?徐达内:应该说还是有共性逻辑的。首先是个人化的色彩更浓,现在更多是围绕价值观、趣味,这个很明显;其次就是分众的趋势,就像KK说的“失控”的理论,这种理论正在实践。个性体现在不一样的人会有不一样的玩法。而且,目前为止一个人怎么玩是不可知的,大家都在探讨,没有一个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。刘剑:在当前形势下,自媒体不可能脱离传统媒体,而且,像新华社已经开始自己的新媒体布局了,它的网点据说都做到县级层面了,做得很深。您说在这种环境下,自媒体的生态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呢?徐达内:很明显,自媒体离时政越来越远。这个是目前的意识形态和宣传管理的客观条件决定的,自媒体可能更多地做细分市场,进入与民生、生活服务相关的乃至和情感相关的领域,这是一种很正常的选择,而且大家的发力方向应该也会不同。刘剑:我在网上搜索的过程中发现,“徐达内.COM”、“新媒体排行”、“媒体札记”以及“听海”等都与您相关,但同时感觉品牌类别比较乱。您能介绍一下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么?徐达内:是这样的,我一开始写了《媒体札记》这个专栏,很多人通过这个栏目知道了徐达内。今年三月份以后,很多人鼓励我也做自媒体,于是,我们就把《媒体札记》、《听海》等栏目合聚在一起,形成一个APP,我们命名为“徐达内.COM”,同时也以此作为我们机构的名称。其实从“徐达内”到“徐达内.COM”,加了“.COM”就是说这不是“徐达内”个人了,而是一个机构,但这个机构带有很明显的个人色彩,意味着是徐达内在主控这件事情,但不是徐达内一个人在做。“新媒体排行榜”是这样的。因为我们过去可能做的都是定性的工作,是感性的关于传播的观察和研究,同时我们一直又想要一个定量的东西,正好这次切口比较好,所以就做了这个排行,我自己也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排行榜,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。我们现在把“新媒体排行榜”和“徐达内.COM”分开,最终“徐达内.COM”将会成为一个内容创作团体。这样区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,“徐达内.COM”是自媒体,而你自己又做了“新媒体排行榜”,这等于是裁判员和运动员干同一件事情,这样肯定不合适,我们在做排行榜第一天就宣布了,我旗下所有的微信账号不进入排名,但这样还不够,我们要积极地“去徐达内化”。刘剑:您说“去徐达内化”,也就是“去个人化”,而它实际上又是自媒体,这个感觉上是不是个矛盾?徐达内:自媒体的烙印是去不掉的,“徐达内.COM”是个自媒体,但“新媒体排行榜”不是,就是个正常做评估咨询的商业公司,就像艾瑞咨询那样的公司,产品就是排行榜。刘剑:我注意到“新媒体排行榜”采取了数据图文,是带有大数据烙印的形式。您是怎么看待大数据的,数据图文在自媒体传播中有怎样的应用体现?徐达内:首先,图文模式仍然是现在自媒体中门槛最低,也是最通用的方式,可能使用率在90%以上。相比而言,很多人想做视频,尤其在4G时代,然而视频门槛比较高,视频的难度非常高,基本是团队作战,而图文是可以个体生产和运营的便捷模式。第二个,说到大数据分析,我们就是做数据挖掘和分析的,并依此为据,总结新媒体运营的技巧和经验。刘剑:您觉得自媒体以后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?徐达内:以微信为例,目前可能还没有过高潮期。但从微信公众订阅号这种模式来看,我相信已经过了它的最高潮期了,我也相信会有下一个形式取代它,因为微信公众号,它已经起到了时代的作用,包括对监管方面的影响作用。但目前为止,不管从监管层面还是从一个产品的周期角度来讲,都应该已经过了最重要的时期,现在也不是从微信公众号切入的好的时期了,田地都已经分完了,看数据可以看出来,整体的活跃度其实在下降。下一个是什么,还不知道。过去的媒体是有门槛的,是有权力的,现在媒体的权力在下放,脱媒化、去中介化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。